Total Pageviews

Sunday 19 August 2012

什么时候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才算到位?


如今,搞实业的在中国很艰难,尤其是那些开工厂做制造业的。一位台商从1989年到东莞创办玩具厂和电子配件厂,最风光的时候,他曾在珠三角地区拥有5家出口制造工厂,“管着几千名员工的口粮”。但是,工厂的效益从2006年底开始走下坡路,订单明显开始减少,库存积压,现金流十分紧张。眼看着身边众多代工企业倒闭,这位台商很快就意识到要储备粮草过冬。在资金链紧张的情况下,他借不到钱,只好卖掉手上的商铺和在广州、深圳的房子,卖了5个商铺,为工厂输血。2008年之后,这位台商手中只要有闲置的资金,便陆陆续续地买入了厂房、商铺和住宅。没想到,房地产又成了他和工厂的救命稻草。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两年,情况更加恶化,工厂的订单每况愈下,2011年相比2010年减少了四分之一;此外,2011年以来,工人工资上涨15%,市场原材料价格上涨了25%,有些厂租突然上涨10%,加工企业谁都吃不消。此外,税收也让人烦恼。相比较台湾的增值税只有5%,大陆则是17%,而台湾的企业所得税是17%,大陆则是25%。这些税费在企业的收益比例中占得太大。类似他这样的工厂,毛利能有10%左右就不错。不仅要还银行贷款利息,还需支付员工工资、福利,缴增值税、地方税费、营销支出还有物流费用都是大的支出,销售额上亿元的工厂,利润只剩200万左右!最后,他只好关掉厂子,专心做房地产投资。从2008年以来,苏星在北上广深以及珠三角一些城市购入了50多套住宅,还有20多个厂房以及数十个商铺,囤了不到半年,有的价值就翻番。而投资一套房产的获利竟然超过一个工厂一年的利润。这个问题反映了当前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:做实业的太难,但炒房地产的获利极高。中国的结构调整和宏观调控要实现什么目的?在我们看来,至少应该有一个:要让做实业的平均利润不能低于炒房地产的利润。如果做实业总是很难,而炒房地产获利则很高,那中国的制造业就没法搞了,中国经济也迟早会出问题!